1、建立你的“能力圈”
这里借用投资领域的“能力圈”理论,它的意义是说,职场中,别做包治百病的赤脚医生,你要清晰地建立你的能力边界——哪些擅长,哪些不擅长。
“能力圈”的作用是不熟不做,避免犯错,职场是“一错抵三功”,经常犯错就代表你的“可预测性”差。
道理每个人都懂,但很多东西,你以为在你的能力圈之内,其实不是,如下图。
2、做事要有成本意识
凡事都要讲成本,值得公司“不计成本的投入”的事情是很少的,“能力圈”的另一个意义是形成“成本意识”:在你认知最深刻的领域行动,是成本较低的方法。
低成本工作,也是“可预测性”的一个方面,前面说的“80%的精力维护20%的重要工作”就是一种低成本的工作方法。
3、建立上司的合理预期
不但要建立“能力圈”,还要让这个印象在上司和同事心中生根。
如果你十次有八次把事情做到80分,两次做到60分,上司对你的预期就是80分;如果你十次有五次把事情做到100分,五次不及格,那上司对你没有预期。
职场上大部分事情做到80分,是“成本收益比”很高的阶段,你的上司不会比你更不明白这个道理。别相信“工匠精神”这种鬼话,如果上司经常把这类话挂在嘴边,只是他们觉得你加班加得太少了。
只有在上司心里建立了合理预期的人,才会被派到适合的、重要的任务。
你也许会说,这三条建议,每一条都是在让你变得平常。人一定要先接受职场的平常状态,才有机会“打破平庸”。
下面的两条,就是让你“走出平庸”。
4、在困难条件下的稳定发挥
衡量一个人的靠谱程度,除了稳定性之外,还有在困难条件下的应对能力。
就像考试时的“难题”和“超纲题”不是一回事一样,职场上所谓困难的任务,并非超越业务范围,而是有着很严格的边际条件,比如:低预算完成一次指标很高的推广、低成本高性能的爆品、新产品提高良品率,等等。
这类任务挑战的仍然是你能力圈内的能力。
能力圈内的能力,有70%是常用的,20%是偶尔用到的,只有10%的很接近能力圈外的领域,是最少用到的。
只有平时坚持在“能力圈”内做事的人,才能熟练地运用这10%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即使是犯错,你犯的也是上司预测中的错误,无损于你的“可预测性”。比如上司预测良品率不高,结果真的不高,估计销量一般,结果真的一般。
5、通过学习,拓展你的能力圈
少犯错,不代表你可以“猥琐发育”,“能力圈”是需要通过学习去拓展的。
提出能力圈理论的巴菲特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座移动的商学院,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阅读,这些都在拓展自己的能力圈,所以他在对中国企业一无所知的时候,也会投资中石油和比亚迪。
思考学习要走出“能力圈”,决策执行要回到“能力圈”,知行合一就是在“能力圈”外“知”,在“能力圈”内“行”,那些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信心十足地下判断、盲目行动的人,遇到问题后,大概率会退回去。
不过,人最不可测的地方不是能力,而是“心”,也就是性格,所以最后一条建议是性格方面的——
6、可预测的性格与情绪
能力圈的作用是让上司知道你最擅长做什么,可预测的性格的作用是让同事和下属知道怎么配合你。
我曾经推荐了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职场人际关系策略,核心就是保持你性格的稳定性,内向你就一直内向下去,保守你就始终保守,敏感你就别怕别人说你敏感。
这么做是增加自己透明度,增强行动的可预测性,放弃某些眼前利益,让对方放心与你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这个世界有两种聪明人,一种人在规则内尽力为自己争取利益,而另一种根本看不上规则内的这点蝇头小利。
想要从一家公司的低层脱颖而出,靠的是规则之内的能力,但越往上走,越考验你突破规则又不被惩罚的手段。
你必须既可预测,又不可测——其中的矛盾之处,才是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