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行业
请选择职位
请选择省份
请选择城市

那些年我感受到的:鹅厂的温度,阿里的布局....

时间: 2018-08-15 10:39   作者: web前端开发   点击次数: 
 

  我在腾讯、百度、阿里三家公司都待过,在百度待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不打算写它了。

  对于腾讯和阿里这两个巨型公司,我也没有想组织逻辑从多宏观的角度去作对比,仅仅只从“敏捷与变化”这个小点去切入,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敏捷开发、小步快跑——鹅厂;

  拥抱变化——阿里。

  虽然一个是在说对产品研发的态度,一个是说对人员组织架构的态度,但是都可以看出来,在互联网和其他科技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两家公司对于试错、节奏、改变方面的态度是很一致的。

天下武功,无快不破。这也是互联网公司跟传统企业相比,很不相同的地方,野蛮而充满活力。

  鹅厂,做IM产品起家,产品为王。产品经理主导的氛围很明显;

  阿里,电商起家,而后是金融。业务为先,运营常常是项目核心。

 

  在微信即将出炉的那段时间,大家都能看到国外的WhatsApp等应用很火。在QQ已经庞大而活力不足、变革困难的情况下,大家都在担心下一款击败QQ的产品是什么。

  “不管下一款击败QQ的产品是什么,它最好出在自己公司”。其实在T司内部有多个团队当时都在开发类似的产品。

  多个部门都把自己的精英研发人员抽拨出来,甚至邀请国外著名的产品设计公司来一起做长时间的封闭开发。

  因为微信平台化的理念和用户体验,它脱引而出,一时间它的产品经理也成了产品界的“教主”。而不为外人所知的是,公司研发出来的有很多同类型的次一级的优秀产品因此落败,甚至无缘发布。

  外界总是说鹅厂是个山寨公司,除了抄抄抄就不会干点别的。那么,微信的灵魂,你们可曾看到?

  扒开公司都必然存在的商人特质不说。鹅厂更有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是有文人气的。大家都说大学给你带来的是什么?是你几年以后忘了你所学的细颗粒度的东西,最后剩下来的那些就是大学给你带来的。

  鹅厂给我带来很多我当时不会在意的东西,比如“瑞雪”(号召大家环保节能)。在鹅厂的时候,大家基本都不会主动去在用电梯的高峰期,为了挤上电梯,反向乘坐。

  直到现在,我还是有这种意识。

  还有对产品精益求精,反复打磨的态度。在T司,很多很多人对自己的产品都是有感情、有温度的,确确实实像自己的孩子(至少也是个宠物吧),一点都不煽情。

鹅厂对团队和个人的“厚积薄发”给了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阿里,更像一个将军。少了几分含情脉脉,更多的是战略布局,大刀阔斧杀市场。尤其是在A司再次上市以后,业务为先的态势更加明显。

  阿里的战略能力我就不赘述了,土一点讲:别人在做买卖的时候,它在做交易平台;别人在电商的时候,它在做金融;别人开始做金融了,它在做云计算大数据;等别人开始发力云计算了,它已经投入文娱有段日子了……阿里的员工对公司的战略布局能力都有自豪感。

  讲讲“变化”。阿里的组织变化、老板变化、项目变化……刚来的员工都不大适应这么快节奏的变化。在这儿待个35年,换10来个老板的很正常(此刻我内心在OS:说话好收敛)。

  业务为先的公司,按季度的节奏进行试错,很多项目如果没有达到短期就可能被拿掉,需要面对team解散、换项目或者换老板。这是一把双刃剑。从业务上来讲,确实更加的短期高效,确确实实的小步快跑。

  但是对于中长线的业务,确实也压力很大,充满焦灼。总体来讲,从我个人看到的角度,我认为这样的方式对业务是有效果的。

  从个人发展来讲,类似T司或者说大部分调整变化没这么快的公司,直属leader会更愿意关注下属的成长,显然下属的成长对于上司的工作和管理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培养好自己的下属,和他们探讨和规划在该公司或者更长远的职业发展,是一件相对人员/业务变化大的公司更普遍的事情。

  试想一下,3个月后,你的下属还是不是你的下属,你的上司还是不是你的上司,这种关系很模糊的情况下,对个人发展的长期规划更多要靠的是自己,而不能过多期待借住外力。

  所以相对而言,自燃型的员工在阿里会有更明显的优势,或者从正向的层面,这种情况会促进员工的自燃。而业务一旦成功的飞速发展,个人价值和直接收益也会水涨船高。

打印本页 | 加入收藏

上一篇:【限时5折】软件测试的面试之道    

关闭  
主要城市: 北京 上海 杭州 广州 南京 武汉 长沙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