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人与人的性格、脾气、气质总有一些差异,因此找工作时需得根据自身情况慎重选择。有的时候,你的第一次就业会影响整个职业生涯。
俗话说:“人和人不一样。”在生活中,你不乏看到各种类型的人:有的人灵活机智,有的人固执倔强;有的人做事扭捏,有的人果断干脆;有的人心胸狭窄,有的人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这种性格差异就是“气质”,这是人的心理素质的原发性基础。
人的个性性格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它的外在表现具有一致性,如一个人的行为、行为倾向和个人特点等都具有一致性。它还具有内部整体性,一个人的个性性格与他所处环境存在交互作用。它主要表现在态度、意志、情绪等方面。人格特点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内心体验的特点。与气质相比,性格更具有后天可塑性,更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不同个性的人,适合于不同的职业。不同类型的职业对人们有不同的个性性格要求。作为医生,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为教师,要有甘于传道授业解惑之精神。所以,在择业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自测后的气质类型,还要充分认清自己的性格特征。
选择工作必做的思考
我想做,我能做,我也适合做,但是社会上有这种需求吗?
社会对职业的需求源于两个方面,一种是既有的,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已经在这个职业领域奋斗。这样的职业需求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处于什么状况,是供大于求,求大于供,还是基本平衡?这种判断基于当前,却要着眼于未来的趋势,需要一定的预测灵感。比如药剂师职业、物流职业都属于短缺职业,未来几年基本属于求大于供,属于可以进入的行业。
其次是人力资源的供给结构是否合理,某些行业因为待遇、传统地位等原因受到人们的青睐,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云集,供给结构存在普遍的高才低配现象,比如硕士生进高等学校从事教务员的工作,这样的行业一般要回避。也有些行业因为历史的原因,未能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或者现在面临专业化的转型需求,需要人力资源的升级换代。前几年人力资源人员的短缺就属于这种类型,从人事工作向人力资源工作的转型带来了大量的发展机会,许多从事教育工作、企业管理工作、法律工作的进入了这一领域并获得了成功。但是现在转行进入该职业就有了较高的专业门槛。目前还可以进入的类似职业包括基础教育、物业管理、饭店管理等。
再次是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与成本。除了上述供求关系、结构问题之外,还要分析自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源,比如合适的人际关系资源。成本问题也很重要,比如进入酒店行业之后,短期内要适应酒店行业的“圈子文化”,要与操作层面的员工打成一片,我们能否接受这种改变?
选择那些人才稀缺的地方,才能有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才能使你的价值放大,收到更大的人力资本使用效益。
至于首创一种职业,进入新的领域意味着存在新的机会,同时也伴随着未知的风险。进入新领域贵在“先入为主”,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一旦该职业发展起来,你就会成为“鼻祖”,可以充分享受你的先发优势奠定的基础。但是首创职业也需要敏锐的商业眼光、令人信服的专业技能作为支撑。
许多跨国公司对于管理、销售等更加依赖于人的内在能力的职位进行非专业化的测试。如IBM、宝洁等公司对管理培训生都是侧重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方面的测试。
一些新兴的职业对人提出了跨专业的要求,如知识产权方面的职位一般要求具备工科专业和法律专业两个专业的知识,人力资源要求具备所在行业的知识和人力资源专业知识。
跨专业就职需要寻找合适的就业领域和职位。一般而言,非理科专业的人要进入理科比较困难,而理科专业的人进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职业比较容易一些,但是一些需要功底比较深厚的文科专业也难以进入,而近年来发展出来的新兴专业,如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及相关的职业,相对容易进入。另外,相邻专业比较容易进入,如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比较容易进入物理、计算机,甚至金融等专业,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社会学甚至政治学等专业容易互相进入。
跨专业就职需要提前准备。“机会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跨专业的职业机会需要进行预先的准备,才能捕捉到机遇。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可以跨学科选修,也可以自学其他专业,但是许多学生选修第二专业的本来愿望是增加一条择业的途径,在实际过程中却对原有专业松懈,没有在实际上学到两个专业的知识,结果在面对同一个职位的时候,在本专业方面技不如人,第二专业方面也没有形成优势。
经常会有职业指导者强调,毕业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市场形势诚然如此,但这只是面对无奈结局的自我安慰而已。
第一次就业影响整个职业生涯
第一次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每一次就业都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人生是有限的,每一次不能符合职业规划的就业都使我们落后于那些和我们同时毕业,但是已经奔跑于职业计划中的人们。他们的这种先发优势会一直影响我们与他们的竞赛。
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一次就业定终生”。因为,我们跳槽时,往往付出双倍的成本——为应付现有工作的投入和离开这份工作的赔偿。事实上,跳槽也不是一个完全取决于个人主观愿望的行为,现行的劳动法治环境对跳槽制约影响较大,包括户口、高额违约金等内容在内的违约成本使很多人都难以从第一次就业中解脱出来。久而久之,他们的进取心就会逐步衰弱,成为失去职业规划的人,以致终身碌碌无为。
第一次就业也会影响第二次择业,一般著名大企业的员工更加容易获得第二次就业的机会,而中小企业员工的第二次就业付出的成本相对更高一些。从一个行业进入另外一个不相关的行业要面临与那个行业先入者的竞争,要遇到的困难很多,付出的代价也更大。
第一次就业时的机会难得,不容错失
第一次就业,也就是从学校毕业时面对的机会往往是真正的空缺,同等条件下优秀者得,我们应当在市场中充分寻找,发现那个我们具有优势地位的职位。如果职位被别人填补了,即使你很优秀,也很难获得那个机会。这就是著名的“挤公车理论”——先上车的人会排挤后上车的人。所以,把握好人生的第一个工作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这个过程很辛苦。许多著名的中外企业,包括中海油、宝洁、GE等公司,都很注重应届毕业生的吸纳和培养,比如GE公司的CEO,包括韦尔奇等都是在公司内部成长起来的,有时外部人员很难通过社会招聘的形式进入重要的部门。所以,如果毕业时不能进入心仪的单位,很有可能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从而抱憾终生。